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 张雪
“小订过万”、“大订破十万”......今年下半年,随着又一轮新车密集上市,各大车企的预售战报再度刷屏。
9月23日,鸿蒙智行秋季新品发布会宣布,尚界H5小订已突破16万台,享界S9T上市一周大定突破1.3万台。这些数字堪比业内头部企业的月度销量。
然而,消费者面对诸如“尚界”此类的新品牌,以及市面上日益增多连名字和标志都略显陌生的品牌,车企宣称的预售订单数字却如此之高,这不禁引发了行业对订单统计标准的讨论。
预售订单“注水”乱象
“大定”“小订”存猫腻
在车企的预售宣传中,“大定”与“小订”是绕不开的概念。
小订通常指消费者的购车意向,一般支付2000元至5000元的小额预付款,甚至有些不到一千元。它具有较高灵活性,消费者可随时退款,几乎没有任何约束力。
大定则意味着购车流程进入实质阶段。消费者此时通常已确定车型配置,签署正式购车合同,并支付一笔金额更高(常见为1-2万元)、通常不可退还的定金。但即便如此,消费者仍可能享有“犹豫期”,一般1至3天不等,其间仍可取消订单。
展开剩余70%问题的核心在于,无论是小订、大定还是锁单数据,均缺乏第三方机构监管,完全由车企自主公布。这意味着车企可根据需求自由调整数据,不存在技术或规则上的限制。
值得注意的是,预售订单转化为实际交付,往往存在“折损率”——行业平均约为30%-50%,这意味着宣称的“大几万订单”最终可能仅交付数千辆。
此外,新车上市后的销量数据,常被车企以“预售周期长”“产能爬坡”等理由延迟公布,甚至用“订单量”替代“交付量”混淆视听。例如,某新品牌宣称预售订单超3万辆,但三个月后仅交付2000余辆,却仍以“订单火爆”作为宣传话术。与此同时,不同平台的统计口径差异(如是否包含出口数据、批发量或终端上险量)进一步加剧了数据混乱。消费者若仅看车企单方面宣传,极易陷入“数字陷阱”。
真实销量数据揭秘
头部车企月销几何?
相比令人眼花缭乱的订单数据,实际销量数字则显得更为理性。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,2025年8月,比亚迪以37.15万辆的销量断层式领跑,吉利控股集团和奇瑞控股分别以28.51万辆和23.16万辆位列第二、三位。
从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来看,今年1-7月,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823.2万辆和822万辆。这一数据与5000万的订单总量形成鲜明对比。
即使是表现强劲的头部企业,其月度销量也与某些新品牌宣称的预售订单存在巨大差距。以吉利集团为例,前8个月累计销量为149.5万台,平均每月约18.7万台。这意味着某些品牌宣称的“16万小订”已接近一家大型车企集团一个月的全部销量。
监管措施逐步完善
消费者购车决策趋于理性
面对汽车行业营销现象的讨论,工信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开启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。集中整治非法牟利、夸大和虚假宣传、恶意诋毁攻击等网络乱象。
更重要的是,工信部明确要求车企接入国家汽车数据中心,实时上传订单生成、支付、退订、交付等环节数据,且需标注订单类型(小订/大定)、定金金额、退订原因等关键信息。
据悉,监管部门正在探索运用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提升数据真实性,这些措施有望促进订单数据更加透明规范。
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信息更加透明,消费者的购车决策模式也在发生变化。近期市场调研显示,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“产品可靠性”“售后服务”等长期使用因素置于营销热度之前。
同时,部分消费者开始关注订单数据与实际交付量之间的关联度,将交付能力作为品牌选择的重要参考指标。这种转变预示着市场将逐步走向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。
据业内统计,2025年中国汽车行业的利润率已降至3.5%,为近八年最低。但同期,部分新势力车企通过虚假订单营造的“繁荣”,却在加剧市场泡沫。
当新车发布三至五个月后进入批量交付阶段,真实的上险量与交付量便会逐渐浮出水面。那些愿意用产品说话、用口碑积累信任的企业,才真正具备穿越周期的力量。
毕竟,车终究是用来开的——而不是用来刷单的。
发布于:山东省杭州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