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我们苛责曾黎时,到底在苛责什么?
"本来想给《沉默的荣耀》打9分,因为曾黎只给6分。 "这条短评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在网络上激起层层涟漪。 一部原本可能获得高分的作品,因为某位演员的表现被生生拉低评价,这样的现象在影视圈并不鲜见。 但当我们深入观察,会发现这场关于曾黎表演的争议,远不止是一部剧集评分那么简单。
镜头前的曾黎确实不如吴越那般松弛自然。 在《沉默的荣耀》中,她的表演被一些观众形容为"在木头上刻五官"——生硬、缺乏生气。 这种评价看似尖锐,却代表了不少观众的直观感受。 但问题在于,当我们将这种个人观感放大为对演员整体的否定,甚至演变为网络上的集体嘲讽时,是否已经越过了合理的批评边界?
翻开曾黎的演艺履历,这位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女演员,与章子怡、袁泉同属一个表演班底。 她并非没有演技,只是选择了与流量时代格格不入的表演方式——克制而非外放,内敛而非喧哗。 在《沉默的荣耀》中,她的角色需要一种沉稳的气质,而曾黎恰恰给出了这样的呈现,只是这种呈现方式不符合当下观众对"表演生动"的刻板期待。
有趣的是,舆论场对曾黎的苛责呈现出明显的双重标准。 在同期演员中,比她表演生硬的大有人在,却鲜少遭遇如此集中的批评。 那些真正演技堪忧却占据大量资源的艺人,反而很少成为网友口诛笔伐的对象。 这种选择性苛责背后,折射出的是公众对演员的过度期待与道德绑架——我们不仅要求他们演技精湛,还期望他们完美无缺,稍有不符便群起而攻之。
曾黎在生活中的低调作风,与她在荧幕上的争议形成鲜明对比。 不张扬、不妄自尊大,这种品质在浮躁的娱乐圈实属难得。 当某些籍籍无名的艺人出门前呼后拥、耍大牌时,曾黎选择的是另一种生存方式——用作品说话,而非靠噱头博眼球。 这种职业态度,本应获得更多尊重而非贬低。
将演员的荧幕表现与其人格价值混为一谈,是当下影视评论的通病。 一部作品的成功是集体创作的结果,将评分下滑简单归咎于某位演员,既不公平也不专业。 更何况,表演风格的多样性本身就是艺术魅力所在。 吴越的松弛与曾黎的克制,本就是不同审美取向下的两种合理表达,何来高下之分?
当我们苛责曾黎时,实际上是在苛责一种不被大众立即理解的表演美学。 在这个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,观众习惯了直白的情感表达和夸张的肢体语言,任何偏离这种"标准模板"的表演都可能遭遇水土不服。 但艺术的进步,往往正来自于对既有模式的突破与重构。
《沉默的荣耀》最终没能获得预期的9分评价,这个遗憾不应由任何一位演员独自承担。 观众需要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表演艺术,媒体应当提供更专业的评价视角,而演员们则需要在这复杂的环境中找到平衡。 毕竟,影视艺术的真正繁荣,不在于制造整齐划一的"完美表演",而在于包容多元的表达可能。
下次当你准备对某位演员的表演发表评价时,不妨先问问自己:我们是在讨论艺术,还是在发泄情绪? 我们苛责的究竟是角色的演绎,还是自己未被满足的期待? 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,对艺术工作者最好的尊重,或许就是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方式,讲述属于他们的故事。
杭州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